
稻田变“赛场”
62岁的吴道地是“打谷竞速赛”的指导老师,他干了一辈子农活,教游客打谷时格外耐心:“两手扶稻穗,跟上节奏,不然谷子掉地上可惜。”一天下来,他指导了30多位游客,还帮农场维持秩序。拿到300元工资时,他攥着钱给家里打电话:“今天挣的比去打零工多,还能回家给老伴做饭!”除了务工收入,不少村民还在展销区旁售卖自家晒的笋干、蒸的乌米饭、采的荒野茶,不到半天就卖光了货。
这场“本土农耕+热门IP”的组合拳,不仅让上千游客“来了不想走”,更让“举水稻田”成了朋友圈里的“文旅新名片”。
为了让活动更“出圈”,主办方还请来“重量级帮手”浙BA篮球队员。球员们刚走进稻田,就被游客围着合影。颁奖时,他们把装满有机生态大米、高山茶的“丰收礼盒”递到获奖者手里,还不忘开玩笑:“这礼盒比我们拿的球赛奖杯还实在!”更燃的是,全场合唱改编版《菇勇者》时,“爱你稻田里摸爬,爱你泥泞里开花”的歌词一响起,游客和村民跟着拍手唱,稻田瞬间变成了“露天演唱会现场”。
未来,举水乡还会继续以党建为“魂”、共富工坊为“桥”、农文旅融合为“路”,把稻田、茶山这些“本土宝贝”变成共富资本,让更多人看见,乡村的热闹,能变成老百姓口袋里的“稳稳的幸福”。
农文旅要融得活,得让游客“玩进去、记下来”。在策划活动时,举水乡把“农耕文化”作为核心亮点。6项田间竞技项目一推出就成了游客的“心头好”。“浑水摸月”里,游客踩着泥田追田鱼,溅得满身泥也笑得开怀;“稻月声喧”中,有人握着打谷机手柄发力,谷子飞溅时满场欢呼;“月下寻螺”里,62岁的村民吴大伯弯着腰摸螺,最后捧着5.8斤“战果”当选“摸螺王”,举着奖状笑得见牙不见眼。
乡村成了“文旅新地标”
从“党员选品”到“党员推介”,月丰共富工坊搭起的“产销服”闭环,解决了举水农产“酒香巷深”的难题,让好东西卖得出、卖得好,更让游客带得走“举水味道”。

金秋九月,浙江庆元县举水乡千亩稻田里稻浪翻滚,泥田间满是欢腾——撸起裤脚的游客追着田鱼跑,摊位前游客围着高山翠螺询价,62岁的村民吴道地正手把手教城里人用打谷机……这场由举水乡月丰共富工坊牵头、举水乡政府协同推进的“月满金秋・田野撒欢”丰收游田会,不仅让“四季村晚”秋季稻田专场成了“网红打卡地”,更让“党建+工坊+农文旅”的共富链条结出实果:单日农场创收8.6万元,土货全售罄;12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挣到工资,人均增收超200元,集体增收达3.8万元,稻田里的热闹劲儿,真真切切变成了老百姓口袋里的“真金白银”。
土货从“田间”秒变“抢手货”
如今,举水乡已经有了更长远的计划,将持续培育更多家庭农场打造差异化特色活动,按季节梯次推出“春、夏、秋、冬”四季村晚活动赛事,将四季特色与村晚、赛事深度融合,通过系列差异化特色活动与四季村晚赛事,持续放大“村晚IP+稻田赛事”的辐射效应,不仅构建起具有举水特色的乡村振兴IP矩阵,更形成“农场增效、集体增收、村民致富”的可持续共富模式,为山区乡镇探索共同富裕路径提供鲜活样本。
这场稻田盛宴,不是举水乡的“一时兴起”,而是“党建+农文旅+共富工坊”模式的又一次成功实践。早在浙BA庆元主场时,月丰共富工坊就带着高山西瓜、“红举人”小番茄走进赛场市集,不仅卖出近200斤农产,还让“举水”名号被更多人知道。

从“稻田盛宴”到“四季共富”
作为党建促共富的“核心纽带”,月丰共富工坊从活动筹备起就把“党员带头、服务到底”的理念落到实处。活动前半个月,工坊的党员干部就带着检测工具上门,实地走访农户和农场:高山翠螺要数清螺壳完整度,丽水金奖大米得检查颗粒饱满度,连生态田鱼的养殖水质都用试纸测了又测——每款农产品都要过质检,才能冠上“举水生态”标签。
岗位送到“家门口”
共富工坊当“红娘”
村民笑称“比打工舒心”
活动当天,稻田边的“共富展销区”更是热闹。农村指导员吴向东和周秋慧一边帮游客装袋,一边讲起荒野茶和高山大米的故事:“这米种在海拔千米的田里,喝的是山泉水,煮出来满屋香!”游客听着新鲜,纷纷扫码下单。得益于工坊此前借浙BA赛事“打开销路”的经验,这次展销的600余斤田鱼、200余斤高山翠螺、5斤金奖大米没多久就被抢空。“本来是来玩的,结果买了3斤螺、2袋米,回去给亲戚尝尝!”杭州游客王女士拎着满手特产笑着说。
“党建引领不是喊口号,得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。”相关负责人的话,在活动中落到了实处。主办方提前和工坊、家庭农场对接,设了120多个岗位:赛事指导、安保巡逻、农产展销、清洁服务……岗位清单一公布出来,村民们争相报名,日薪150-300元的待遇,让大家心里踏实。
热闹不止一次


活动当天,村民人均增收超200元,集体增收3.8万元。有人算过一笔账:要是去外地打工,一天挣300元还得扣房租、路费,在家门口干活NG体育登陆,既能挣钱又能顾家,这样的“好事”,都是党建牵线、工坊搭桥带来的。